當台灣白海豚寶寶逝去

文:媽祖魚保育聯盟 執行秘書

一隻甫出生就死亡的台灣白海豚「幼豚」,13日在彰化芳苑的永興魚塭旁被發現,讓很難博得「會轉彎」以外新聞版面的白海豚保育議題,再次獲得討論機會。「台灣白海豚」從10年前就被國際組織(IUCN)認定為是「極度瀕危」的物種;2015年科學證實,台灣白海豚因為地理區隔的因素,與中國沿海水域的白海豚並無基因交流,在演化上屬獨立生存的台灣「特有亞種」;目前全球僅餘約65隻,主要分布在台灣西部沿近岸。

保育方向出了問題

根據2013年的報告(Slooten, 2013),為確保族群數量穩定回復,人為造成的台灣白海豚死亡原因,必須至少降到每7年只能損失1隻;但沉重的事實是:「自2009年迄今發現的死亡個體已累積了8隻。」面對這群「極度瀕危」的台灣特有瑰寶,保育的底線就是不能容忍任何其「人為死亡」的風險;但是「不可逆」的開發和產業行為至今還在台灣西海岸持續中。對於台灣白海豚日益嚴重的「5大威脅」 (棲地破壞及消失、廢水及空氣污染、漁具誤纏、河口淡水注入量減少及水下噪音) 政府的保育方向是否出了什麼問題?
過去10餘年,民間阻擋國光石化、台塑煉鋼、促進《水污法》、《濕地法》修法,目的都在防止棲地的破壞,保存僅有的自然生態。但這些保育行動中,政府的積極措施是什麼?政府每年編列幾百萬元的預算給特定專家學者,研究越做越大,但白海豚數量卻越來越少;期待綠能、保育可望雙贏的「千架離岸風機」計劃,又無視政策環評「遠岸優先」的結論,大部分風機仍緊貼白海豚棲息地;同時,為天然氣接收站計劃興建的台中港外擴防波堤,甚至阻擋9成白海豚的南北洄游廊道。
而開發商和行政機關,卻只是拿著棲地補償、施工減輕對策、施工監測甚或鯨豚觀測員(MMO)制度試圖為開發行為的傷害擦脂抹粉。 必須提醒,「先決定開發,才考慮生物滅絕問題,再來事後彌補」,絕對不是真正的保育;以香港港珠澳大橋動工為例,其水域的「中華白海豚」急速地減少了80%,即使廠商針對工程進行了減緩生態影響、鯨豚觀測員以及事後的棲地補償計劃等措施,都無法改變海豚減少的事實。

台灣永續發展指標

搶救瀕危物種唯一該做的,就是維持棲息環境的自然狀態。移除台灣白海豚現有的5大威脅並優先保護其棲地,才是保護台灣白海豚、使其脫困的方向。藉著這隻海豚寶寶的死,可以讓我們省思10幾年來無法落實保育目標的研究目標及政策是否真的能夠提供一個足以使族群數量有效止跌回升的生活空間及範圍。同時,保育白海豚更是保護海洋、河川,及依附其而生的所有生物;海洋資源不只影響著以漁業為生的人,它同時更牽動著沿岸全體居民的健康。台灣白海豚的存亡也正是台灣永續發展的指標。

圖: 媽祖魚保育聯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