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評與其利益衝突 EIAs marred by conflicts of interest

原文請見 http://www.taipeitimes.com/New...

(經原作同意,中譯稍做修改)

台灣環保組織「社團法人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簡稱蠻野)以及「社團法人台灣媽祖魚保育聯盟」(簡稱媽祖魚)要求政府處理與風場許可相關的法律議題,包括環境影響評估的重大缺失,以及其他延伸的法律程序問題。

蠻野與媽祖魚表示,目前台灣的風場開發擁有數十億美元投資金額,雖屬於全球最大能源開發案之一,但卻嚴重破壞生態,也極可能造成台灣白海豚(Sousa chinensis taiwanensis,台灣特有亞種,世上最珍稀的鯨豚)滅絕。

由於「千架風機」(離岸風電到2025年的發電目標為3百萬瓦)是台灣預定完成的基礎設施,基於緊迫的時程,政府對於風場的環境影響評估標準過於草率,同時亦少估了近岸風場對台灣白海豚的威脅。政府跟廠商在尚未完整進行台灣西部海域有關「海洋生態」及「水下聲學」之「基線調查(基礎環境調查)」前,就宣稱「減輕措施」能夠有效保護台灣白海豚。

除此之外,目前也有許多化石燃料廠正在台灣白海豚適宜或確認的棲息環境中興建,包括台灣西北的桃園沿岸,以及台中港等地。令人不解的是,預定為台中天然氣接收站而建的外擴防波提與台灣白海豚的棲息地重疊,同時第三天燃氣接收站又與極其脆弱卻又歷史悠久的藻礁以及台灣白海豚活動範圍相鄰,這種「不完整又缺乏功能」的環境影響評估,不僅讓人不滿,更讓人懷疑政府與國家開發單位(如中油及台電)忽視新近頒布的「海岸管理法」。

根據海洋聲學和保育專家的說法,針對離岸風電進行的環境影響評估,明顯低估了他們對台灣白海豚的影響 (目前總數不到70隻);而噪音究竟會如何影響台灣白海豚的行為,迄今也沒有任何調查。潛力場址雖號稱避開「白海豚重要棲息環境」1-3公里,但這樣的距離,在風機打樁時,是否會因「水下噪音傳導」對台灣白海豚造成實質影響,目前也沒有全面評估。

此外,與台灣白海豚棲息環境「重疊」的海洋竹南風場,也沒有任何在施工期進行的噪音監測「公開監測資料」提供各方檢視,所以第三方根本無法評估開發商所提出的可能影響與緩解措施,是否能夠真正的保護台灣白海豚。

其實若政府能夠理解台灣白海豚在食物鏈中的位置,就會知道破壞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統服務將帶來危險的趨勢。尤其是,當政府根本無法解決台灣白海豚的生存威脅,比如刺網、河口淡水流量減少(影響台灣白海豚的食餌量)、以及嚴重污染的海岸。但顯然,政府看重數十億美元的風電投資與(可能破壞台灣白海豚棲息地的)各種工程利潤,而刻意選擇忽視環境。

沿著台灣西海岸,政府批准一項又一項的工程,石化設備與電廠的擴充興建,犧牲了台灣白海豚,犧牲了漁民,也犧牲了世居於此的人們。因此我們不能讓開發商因為「已經通過環境影響評估」而毫無顧忌地大肆破壞,反而要採取緊急行動,確保所有與投資相關的決策,都必須謹慎處理對環境產生的破壞與影響。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