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1-25
108.11.25 14:30 立法院群賢樓802會議室
由國際海洋哺乳類動物與政策專家小組提出的新版復育計劃指出:台灣政府必須立刻禁止使用刺網,以及一切會破壞極度瀕危的台灣白海豚棲息地之開發計畫。
由小型鯨豚生物與生態學、生物聲學、野生動物與復育政策相關領域十多位專家共同制定的復育計畫,敦促台灣政府應與科學家、企業界、其他利益相關團體相互合作,以減輕台灣白海豚所面臨的重大威脅。其中最嚴重的威脅,是漁撈誤捕(誤纏與溺水),其餘的威脅則包括棲息地的破壞與惡化、沿岸與河口的污染、船隻交通、噪音、以及近期發展的離岸風場。
台灣白海豚,也稱為台灣駝背海豚,她們只分佈在台灣西海岸的淺水區。台灣白海豚的皮膚白色中帶有灰色斑點,但當她們活動時,快速流動的血液會使膚色呈顯明亮的粉紅色,目前族群總數少於75頭。
[台灣白海豚,擋不下來的滅絕進程?]
台灣白海豚是台灣《野生動物保育法》中列名的瀕臨絕種物種(根據《野生動物保育法》,應予保育,不得騷擾、虐待、獵捕、宰殺或為其他利用),但截至目前為止,台灣政府並未採取有效行動以阻止她們的減少,並促進台灣白海豚的復育。2007年,國際學者專家曾於彰化召開工作坊並建議:「應即刻採取嚴格的保育行動,保護台灣白海豚並改善棲地品質,否則這數量稀少的台灣特有亞種,將自世上永遠消失」。而長期監測台灣白海豚個體的研究結果亦顯示,她們的個體數目的確逐年減少。
近年來,白鱀豚(江豚)的滅絕、墨西哥鼠海豚的即將滅絕,以及紐西蘭毛伊海豚的瀕臨滅絕等現象,在在顯示:當一種小型海洋哺乳類動物受限於棲地範圍,且族群數量小於一百頭時,其滅絕的速度將非常迅速。而台灣白海豚與這些小型海洋哺乳類動物類似,主要死因與非永續漁業相關,且這些因素目前仍未解決。
[處理工程、漁業衝擊,保護台灣白海豚]
知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總經理(創辦人) 湛翔智表示: 國際上已開始進行水下噪音減量控制,歐盟更從2008年就開始全面監控。而目前台灣官方的海洋監測技術資源,大多放到研究計畫性質,缺乏復育計畫的方針和具體措施。2017年在尚未掌握台灣白海豚受到水下噪音影響程度的情況下,環保署曾在離岸風場環評中提出參採德國港灣鼠海豚的管制閾值,是當時公民團體建議以國際上較嚴格的風險管理規範,並附上需有滾動式修正的但書,很遺憾的過了2年,看到的進展還是相當有限。離岸風場興建打樁施工產生的水下噪音,以及大量風機運轉及施工船舶所產生的累積性影響,已經開始影響台灣白海豚。因此,我們建議政府相關單位,應提出明確預算來執行海洋環境生態監控,對於台灣白海豚應加強監測復育棲地,重點包含台灣西部的五大河口,再逐年提出生態保育指標及改善方針。所有離岸風場開發及近岸港灣施工都應該有足夠的減噪工法,例如採用足夠數量的氣泡幕,並且使用即時的水下噪音監測及被動聲學監測,配合鯨豚觀察員作業,將打樁及施工影響的減輕措施做到更好。同時,應該利用離岸風場打樁過程,全面調查臺灣海峽鯨豚受到水下噪音影響的退避距離,逐步建立水下噪音管制閾值,確實保護好鯨豚生態環境。
目前,在人口稠密的台灣西海岸興建大規模風電場,不僅使得船舶交通與工程噪音大幅增加,也破壞了台灣白海豚棲地的完整性,而成為台灣白海豚的新威脅。此外,風電場的擴散與增建,亦可能導致漁民的作業範圍轉而集中在台灣白海豚出沒的近海棲息地。但這些負面影響,或許可透過降低漁網誤纏的威脅,而獲得補償。
「台灣極可能成為全球第一個成功處理漁撈問題,以保護瀕臨絕種海豚的國家」,國際自然保育聯盟鯨豚專家小組之主席Randall R. Reeves博士說: 「這對台灣、台灣人民、以及台灣白海豚而言,都是非常卓越的成就」。
專家學者小組亦指出,禁止使用刺網與三層刺網,是目前最迫切應採取的行動。如能有效執行,這項禁令將立即改善台灣白海豚數量下跌的現況。該小組也同時提出極為創新的解決方案:由開發離岸風電的公司與金融機構提供補償,以終止台灣白海豚棲息範圍內繼續使用刺網的現況。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的裴家騏教授指出:「這個 “三贏”方案需要風電開發商、漁民和政府共同合作、立即實施,以有效拯救台灣白海豚。正如復育計劃所提到的,三贏方案將使開發商解決與漁民間的衝突,並降低外界批評的聲浪;同時漁民也因適宜的補償方案而獲益;更重要的是,台灣白海豚也將得到好處,她們不再會因為刺網而死亡」。
[白海豚復育,五大建議]
專家學者小組同時指出其他五項行動,雖然未必會產生立即的效果,但仍必須同步執行,以協助台灣白海豚的復育:
台灣白海豚顧問團(*註)[1]主席,同時也是加拿大「海洋智慧」非營利組織的副主席Peter Ross博士說:「台灣白海豚的復育工程,需要紮實的科學基礎,各權益關係人與政府部門的努力,以及具體可行的計畫。我很樂見國際學者專家為台灣白海豚復育提供了一個清楚實用的計畫,這個藍圖提供我們絕佳的機會以拯救這個東台灣海峽海域的魅力主角。讓我們現在就開始行動吧!」
[中研院陳昭倫博士:保育最大盲點是「研究再研究,ㄧ切照舊」]
除了台灣白海豚顧問團的國際學者外,台灣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員陳昭倫博士也表示,蠻野心足生態協會以及由多位國際海洋哺乳類與保育相關學者所組成的東台灣海峽台灣白海豚技術顧問團長期努力下,位於台灣西海岸的中華白海豚族群已經被證實為台灣特有亞種。然而,這個台灣海洋寶貝生存卻面臨嚴重的挑戰,這些挑戰在今天協會所提出的文獻整理中都有詳實的描述。其中最為重要的幾個關鍵,包括台灣白海豚的棲地消失、棲地劣化、食物來源減少、海洋污染以及與漁業之間的競合等都是,台灣過去這六十多年來為了發展經濟,忽略台灣陸地與海洋環境生態的總合。而白海豚作為與人類在食物鏈中最高位階的生物之ㄧ,白海豚所遭遇的問題就是台灣人已經遇到或是將要發生的災難。所以,過去我們ㄧ直呼籲只有健康的白海豚的海洋,才是ㄧ個健康的海洋,也才會有健康的人們。除了這五大威脅,近期正如火如荼興建的海上風機,更可能會對於岌岌可危的台灣白海豚族群走向消失於台灣海岸的最後ㄧ擊。這包括了興建過程中各項工程引起的傷害,以及風機大量興建後造成台灣西海岸棲地全面改變,所引起的生態浩劫連鎖效應。
陳昭倫憂心指出台灣物種或是環境保育的最大盲點就是「研究再研究,ㄧ切照舊」,不管是白海豚、藻礁或是這幾天有關礦業法修法等,都是台灣政府的政治決心(political will)“要”或是“不要”做的問題。
台灣白海豚的研究與調查起步較晚,但是過去將近20年來國內外許多學者的努力已有堅實的科學報導在國際學術期刊發表,國際保育組織也認可這些研究成果,將台灣白海豚族群列為極度瀕危的保育等級。然而,2014年台灣白海豚重要棲息環境預公告之後,就完全沒有下文了。只是研究調查繼續,白海豚的數量從近100隻掉到目前的60多隻。
陳昭倫表示對於今天公布的保育計畫仍有期待,希望海洋保育機關能夠擔起拯救台灣白海豚的重責大任。陳昭倫最後也特別指出,不管是政府單位或是風機開發廠商,在執行這份保育計畫的同時,不要犧牲當地漁業從業人員的權益,更應該將他們轉化成保育台灣白海豚的助力。
[白海豚與風機的鄰居,來自彰化居民的憂心]
彰化縣環境保護聯盟秘書吳慧君表示,林務局2018年的調查報告,台灣白海豚的目擊數僅剩50隻,是歷年來的新低,且加入族群新生兒數量跟死亡的個體很明顯的入不敷出,情況非常危急,若不積極保育,族群的數量絕對是會加速下降,可能不用十年白海豚就會滅絕。
台灣白海豚有超過40%以上的個體,有因漁業行為造成的傷害,會直接造成台灣白海豚傷亡的漁業行為,有必要儘速立法禁止在三海浬內進行,目前「拖網」已有法規限制,但是流刺網尚未規範,在海上不容易辨識是否為刺網或底拖網行為,如果在三海浬內全面禁止漁網捕撈行為,就不會有無法認定的狀況。
另外,彰化外海將有大面積離岸風機設立,對白海豚的生存也是相當大的干擾,此刻存亡之際,任何輕微的干擾都會造成白海豚無法挽回的狀況,呼籲第三區塊不應再開放近岸海域。我們也很期待離岸風機業者投入資源,協助白海豚復育行動。
台灣白海豚是西海岸珍貴的資產,也是重要的海域生態指標,白海豚的族群數量越多,代表海域更健康的且漁業資源豐富,人類和漁民跟白海豚是共榮共存,守護白海豚就是守護海洋。
[1] 「台灣白海豚顧問團(Taiwanese White Dolphin Advisory Pane)l」是國際科學家團隊,關注台灣白海豚的生存困境,目前主席為Peter S. Ross 博士,他同時也是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非營利組織「海洋智慧」的副主席。針對台灣白海豚此一孤立且瀕臨絕種的特有亞種,顧問團提供相關的專家意見、策略原則與施行方針,讓權益團體、政策制定者、政府官員、以及關心團體得以參考、依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