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4-28
保育白海豚 邁向永續漁業
新聞稿 下載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和台灣媽祖魚保育聯盟於本(4)月24至28日共同舉辦「漁業衝擊與東台灣海峽駝海豚保育工作坊」,邀請「東台灣海峽白海豚科學技術顧問團(ETSSTAWG, Eastern Taiwan Strait Sousa Technical Advisory Working Group)」以及多位國際鯨豚保育學者齊聚台灣,討論永續漁業與白海豚保育共存共榮之道。28日並召開記者會發布工作坊討論結果:不永續的漁法不但會衝擊白海豚,更嚴重剝奪漁業資源,影響漁民生計,唯有搭配漁業規範及海洋保護區措施的永續漁法,才能讓同樣依賴漁獲的漁民及白海豚永續生存下去。
台灣的白海豚族群於2008年被國際保育組織IUCN公告為極度瀕危(CR, Critically Endangered)等級;而在2007年,東台灣海峽白海豚科學技術顧問團歸結出台灣白海豚面臨的五大威脅有棲地破壞或消失、水下噪音、淡水資源減少、污染以及漁業。現實情況裡,漁業確實對台灣的白海豚族群造成許多直接及間接的衝擊,比如根據海上調查統計,台灣30%以上的白海豚身上帶有漁具造成的傷疤。另一個例子是2009年9月25日在苗栗擱淺的白海豚(為台灣進行白海豚研究以來第三頭成功辨識的個體,編號TW03,擱淺時外觀極瘦),在牠身上可以同時見到不當漁法對海豚的直接與間接影響,前者來自網具誤纏導致海豚溺斃,後者則來自不當漁法使海洋資源日漸枯竭,海豚找不到食物吃。
然而,儘管漁業對白海豚衝擊不小,此次工作坊也指出,影響白海豚的威脅實際上也會影響漁業。因為白海豚與漁民仰賴的漁業資源─魚類─同樣會受到上述五大威脅的影響而減少,甚至枯竭。因此我們主張:白海豚和漁民都是不當漁法的受害者,兩者不是對立的,而是同在一條船上的命運共同體。所以,在漁業及白海豚族群永續共存的大目標下,唯有搭配漁業規範及海洋保護區(並強制禁止在白海豚棲地內使用三層網、刺網和拖網)的永續漁法才能讓白海豚和漁業真正永續,創造白海豚保育、漁民生計和漁業資源的多贏!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台灣媽祖魚保育聯盟、荒野保護協會、東台灣海峽駝海豚科學技術顧問團 ETSSTAWG
新聞聯絡人:
台灣媽祖魚保育聯盟 甘小姐 0928-926180
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 楊小姐 0937-833378